《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有感
  • 发布人:qzjy
  • 时间:2011-11-03
  • 点击:3604
  • 来源:[db:来源]

明朝,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当年明月,用调侃却又认真的笔触描写了那不平凡的三百年。历史,原来也可以很年轻。

  上班的时候偶然间见到了同事买的《明朝那些事儿》,好奇着借来看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次发现原来历史不只是枯燥乏味的,历史也可以让人捧腹大笑,然而笑过之后往往又能让我们思考。比如,在这本书里,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但绝对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每一个在普通人眼里散发着耀眼正义的光芒的良臣将相也许都有他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作者没有一味的歌功颂德,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比如,在这本书里,不只有着流芳百世,家喻户晓的大人物,更有那些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他们在这三百年里太无足轻重,渺小的让人忽略,如果没有太监张敏的舍生取义,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也许无法登上历史的舞台;如果没有那位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看守,杨涟用鲜血和气节写下的绝笔书也许只能化为灰烬;如果没有钱皇后的日夜守候和至死不渝的真情,明英宗朱祁镇也许已经被身在大漠的孤立无援吞没。“不要以为渺小的,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在书里,自始自终都蕴含着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支持着郑和七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前毫无畏惧。这股力量支持着于谦打响北京保卫战,独自面对凶险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间。这股力量支持着王守仁在荒芜之地开垦,历经艰辛后幡然顿悟,创立伟大的“心学”,将中国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影响了无数后人。这股力量支持着戚继光深夜渡海击寇,再强大的敌人都挡不住他与戚家军前进的脚步,如同数百年后的红军一般,保家卫国。这股力量支持着徐阶韬光养晦,也许曾被无数人指责胆小、懦弱,但他笔挺的脊背昭示着他从来没有忘记夏言的枉死和杨继盛所受非人的折磨。这股力量支持着张居正在几十年的权利斗争中,用尽了所谓的正人君子所不齿的手段,但确是为苍生,为黎民,他付出了他所能奉献的一切。我们可以称它为正义,良心,理想或者它只是一种精神。是的,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里闪耀光芒,并不是他们有多么的异于常人,而是在于他们的心里,能够装着百姓,一群与他们毫无相关,素昧平生的人。他们可以心安理得的做自己的官僚,当皇上的宠臣,享受富贵,衣锦还乡或者只是安分得完成自己的一生,最后平淡的终老。然而,因为那一份责任,那一份理想,那一份正义,让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铺满荆棘的道路。

  我想说,从这一套书中,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王朝三百年间的兴衰与风雨;更多的是一种领悟。一切的人或物都已经化作历史,今天不断地成为昨天,只有精神,只有不灭的精神才能够经受时间的淘洗沉淀下来,影响着无数后来人为目标,为梦想不停歇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