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qzjy
- 时间:2011-11-04
- 点击:3851
- 来源:[db:来源]
郑东阳
通过本次对《“新课程改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书的学习,我对新课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新课程的改革,它打破了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品性。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立足实际,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要达到以上目标,本人认为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蹲下来欣赏自己的学生,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互动的过程。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之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言,显而易见地将教师地位摆到了极端的位置。多年来,教师已习惯把学生当着接受的机器,不断的灌输,填充。学生的任务就是记住教师所说的、所写的。因为教师在学生心中就是权威的象征,并且老师也以这样的身份自居。但现在教学是种互动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很多老师觉得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感觉在学生面前失去了“权威”,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等等。本人认为,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这时就要求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这就是课改成功的体现之一。
二、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张荣伟老师在《“新课程改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书中提到:课改下,学生活了,课堂活了,教师的观念转变了。这就是课改的显性成绩。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新课改要我们从理念上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观,树立教学活动的观念,从教学目标设置上,注重学生的整体和个性,在教学内容范围上,不局限教材和教师,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在方法上,注重学生接受性和探索性的结合,从评价方面,评价不在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和策略。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扎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是形成学生主体的必要要求,因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